传承百年老店坚持鲁菜发展--中国烹饪大师李建国

传承百年老店坚持鲁菜发展--中国烹饪大师李建国

李建国

1596677568638161.jpg济南市烹饪协会会长,鲁菜老字号萃华楼传承人。高级技师、全国餐饮业国家一级评委、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、中餐烹饪技术比赛国际评委等职、山东省烹饪协会监事长、山东省工商联酒店业商会执行会长、大学客座教授。先后荣获“中华金厨奖”、“山东省技术能手”、“济南市突出贡献高级技师”、“中国烹饪大师”、“中国鲁菜特级烹饪大师”、“山东省首席技师”、“济南市首席技师”等多项荣誉称号。

无心插柳柳成荫

初见李建国大师,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。中等身材,脸上常挂着微笑,特别平易近人。已年过花甲的他仍然精神矍铄,精力充沛,娓娓述说着他对鲁菜的深厚感情。

说起李建国与鲁菜结缘的经历,要追溯到解放前。当时他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名为“萃华楼”的鲁菜馆,从小跟着父亲围着灶台转,他至今仍对萃华楼的盛况记忆犹新。父亲希望子承父业,年轻的李建国心中有更远大的理想抱负,为了不让老人失望,他抱着“在这个行当先干着”的心态迈进了厨师这一行。当时,仅有十七八岁的他投身鲁菜大师、孔府菜的挖掘者王兴兰女士门下。据李建国介绍,真正喜欢上厨师这个职业,是在从业之后,经过自己的摸索钻研,得到了别人的肯定赞赏,便觉得找到了自身的价值,于是下定决心在鲁菜事业中扎根。渐渐的,李建国深深喜欢上了鲁菜,也深深喜欢上了厨师这个职业,而且一发不可收,这种喜欢支撑他在这一行一干就是40多个春秋。这既是圆了父亲的心愿,也成就了自己毕生的事业,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。

细节决定成败

在鲁菜行业从业以来,李建国时刻不忘的便是老师所教的细节打磨。刚学艺那会儿,从最基础的切菜刀功练起。而刚刚步入学徒期的李建国还并不知道萃华楼意味着什么,也不知鲁菜为何物,更别提日后为了鲁菜的传承而付出心血,那时的他只知道一心要把基本的功夫练好。

切里脊丝得横平竖直,一两肉切八十根,这是标准。那时候李建国为了练好这一招,自己切了以后弄一个碗,放点水再把肉放进去,看看粗细长短一样吗,是不是横平竖直,再数数根数,看看这一两肉是切了八十根吗,可以说用尽了功夫。有一次,老师说:“建国,你切个烩四丝。”“老师那时候没专门的教过我,然后我就找到东西切的很细致很细腻,端给老师看,老师看了以后很满意地笑了笑,当时心里那个美啊就别提了。”李建国说。

“有道鲁菜叫干烧鲳鱼。干烧,顾名思义就是把炖鱼的汤烧干。但我老师做菜的时候,会把浸了味的汤一遍遍浇在鱼身上,直到汤烧没了。这样做出来的鱼味道鲜美可口。这就是细节的力量,同样做这个菜,只有我老师做到了这么细致,做出来的口味肯定不一样。”从李建国这些讲述中我们看到,越是这些不被人看重的细节,越是成功的关键所在。

虽然父亲是知名的鲁菜大师,但李建国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优越感,只当做鞭策自己的压力。他在王兴兰老师的指导下,切菜、炒菜都得尽力做得比别人好,哪里没学明白的回家就请教父亲。切菜,颠勺;颠勺,切菜。在这循环往复的过程中,学徒期一晃而过。而李建国却发现在慢慢的接触中,他对炒菜、对厨师这个职业有了一种离不开的情愫。

80年代初期,李建国学成之后走进饭店,独立做起了厨师。当时王兴兰老师刚开始研究传承孔府菜,李建国一有空闲就去老师那里讨教,使他创制的菜品在继承萃华楼经典菜式的基础上,又融入了孔府菜的精髓。“成败在细节间”的想法一直贯穿在李建国的职业生涯中。步入工作岗位的他从厨师到管理,先后在在园林宾馆、南苑宾馆、龙泉大酒店担任副经理、经理等职,但是他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厨房里,每天都得去转转心里才踏实。

直到那年,李建国来到了父亲曾经工作过的上海国际饭店,听那里的老师傅讲,父亲当年的厨艺,让食客们无不对山东鲁菜竖指称赞。便是从这时起,萃华楼这三个字又时常出现在李建国的脑海中,也在忽然间觉得自己肩上多了一份责任。复兴父亲创办的萃华楼的想法不断在李建国心里酝酿。抱着这个信念,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,2008年,萃华楼酒店重新开业,随后宽厚里店也陆续开张,很多人慕名而去,大多数都是冲着传统鲁菜的那口老味道。跟父亲一样,靠着一门手艺,李建国规规矩矩、一板一眼地守着鲁菜的传统味道。